你家裏是否也有感到憂鬱傾向的青少年呢?有些孩子感到到了國高中青春期的轉變,常讓父母感到為什麼孩子像是變了一個人的樣子,不太願意告訴父母任何事情、看起來的陰沉憂鬱,讓人不禁想自己的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
1. 留意孩子是否有憂鬱或負面的行為舉止
有些父母礙於工作問題,時常疏忽了孩子的行為舉止,孩子已經出現了憂鬱或心理問題的傾向,但卻疏於開導而導致意外發生。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青少年的行為舉動是否異常,以下為常見例子:
- 孩子的外表和舉止觀察到大多數時候處於悲傷或焦慮狀態
- 對於原本熱愛的活動明顯失去興趣
- 長期缺乏活力
- 言行間充滿悲觀主義
- 與同儕缺乏往來
2. 避免給青少年貼上憂鬱標籤
青少年面臨著各種壓力和情緒困擾,作為家長,當孩子出現憂鬱傾向時,我們必須謹慎處理,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輕易給孩子貼上「憂鬱」的標籤。
首先,我們要認識到標籤的影響力。當孩子被標籤為「憂鬱症」時,他們會感到被固定在一種身份上,這會限制他們的自我認知和成長,真的認為自己有憂鬱症狀,並加重這樣的狀況表現 (事實上成年人也是如此)。孩子可能開始將自己的所有情緒和行為都歸咎於憂鬱,從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情緒體驗和成長機會。因此,我們應該避免使用標籤,而是注重觀察和理解孩子的具體經歷和感受。
我曾經接觸過一位學員的孩子,當時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課業表現出鬱悶與煩惱,父親帶他去見了精神科並被診斷為憂鬱症且服用藥物。此後這個孩子並沒有真正的好轉,而是憂鬱傾向持續加重並患上藥物成癮。
3. 一起面對孩子的憂鬱 ,讓孩子感到你站在他身邊
導致青少年憂鬱情緒的主因有許多種,有可能是課業問題、人際關係、自我認同、兩性交友以及親子問題。無論是甚麼樣的原因,身為家長去,理解並支持青少年在面對這些情緒挑戰時至關重要。已經有憂鬱傾向的孩子通常並不會主動向父母訴說自己的苦惱,因此我們必須和孩子表明,無論他面對的是甚麼樣的問題,父母永遠是站在他身邊的,這不僅關乎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,更涉及積極聆聽、尊重他們的感受,並提供必要的幫助。
很多時候,我們作為家長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—用自己的觀點立場來看待孩子的問題。例如當孩子表達出自己因為失戀,但父母卻說:「讀書談甚麼戀愛」之類的話語,這會讓親子之間感到嚴重的隔閡與不信任感。 我們應該要嘗試以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所面臨的問題,並持的給予他協助與建議。
4. 透過有效溝通應對青少年憂鬱
“溝通”永遠是處理情緒問題的最佳良藥,人們需要與他人溝通交流才能解決問題,儘管只是抒發煩惱。作為家長,我們平時就該與孩子保持密切的溝通,了解他的心理與生活狀況。
在這個過程中,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。例如,定期花時間與孩子進行一對一的對話,而在這些溝通的過程,家長需要創建一個無壓力的環境,讓青少年能夠自由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感受,家長的溝通應該展現出真正的興趣和關心,通過提問來引導對話,而不是僅僅提供指導或建議,其中包含:
有效的聆聽: 這不僅僅是聽孩子說什麼,而是要理解他們背後的感受和想法。避免在溝通時打斷孩子的表達,或者急於給出自己的解答。而是應該通過鼓勵的點頭、示意和反饋來展現出自己在聆聽。
鼓勵正面的溝通: 認可孩子的情緒與感受,即使這可能有些困難,但家長應該避免掉貶低、批評、無視或者說教。透過溝通來引導孩子去思考他所遇到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,並提供些許的正向建議與支持。
設定溝通的界線: 隱私與自主權對於青少年尤其中要,記住,他們不是父母的所有物,我們不該以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去談論他不願意談論的主題。相反的,你可以善用溝通引導,但同時讓他保有自主決定的空間。
雙向的溝通: 溝通是一個雙向過程。家長也應該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驗,這樣可以增強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。透過共享個人故事和感受,家長可以成為孩子的角色模範,展示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和壓力。但切記,請不要讓溝通變成單向,也就是家長說個不停,這會變成一種說教。
5. 面對憂鬱傾向的孩子,我們可以做些甚麼?
協助孩子設立或發覺目標與興趣: 在我經手過的一些憂鬱傾向青年的案例裡,有不少的孩子是因為缺發人生目標或興趣,他們可能因為找不到人生目標而感到憂鬱。家長應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活動和興趣領域,無論是藝術、科學、體育還是其他領域。在設立目標時,家長應該聆聽孩子的想法,並尊重他們的選擇。這種尊重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主性,還能幫助他們建立決策和自我管理的技能。
帶憂鬱孩子出去走走: 在這個網路時代,青少年容易因為無聊而過度沉溺於手機或網路之中,長期減少與人或環境的交流,也是會造成情緒低落的原因。建議可以利用周末多陪孩子出去走走,無論是郊區或逛街,讓孩子的注意力多放在外界事物上,這會有效提高情緒。
尋求專業幫助: 倘若家長有查覺到家中孩子表現出憂鬱或情緒低落的情形,我們非常建議來一趟尚郁教育訓練機構。我們有專業的諮詢人員與相關處理處理孩童情緒的課程,非常推薦給父母與孩子一同前來學習。
前往觀看個人免費線上成長講座: 解開自我情緒管理的關鍵密碼 找回自己情緒的關鍵密碼